充电桩相关企业现存512九游娱乐注册万家

2024-12-12

  。而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与持续扩张、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增量明显的市场需求同样助推充电基础设施加速布局。据中国充电联盟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从2006年,比亚迪在深圳总部建成第一座汽车充电站,标志着我国充电桩行业的开端。到2009年,上海市电力公司投建国内第一座具有商业运营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上海漕溪电动汽车充电站。

  历经十余载的市场培育,这个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的赛道,正在吸引一众玩家入局。

  具体来看,无论是企业注册量、行业分布,还是注册资本,充电桩企业规模已实现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飞跃。

  首先是注册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为6.48万家,同比大幅增加79.1%,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高峰。2022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到9.26万家,同比增加43.0%。

  到了2023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10万家,全年注册量达到了13.21万家,同比增加42.6%,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而截至11月21日,2024年我国已注册12.77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相比2023年同期增加10.8%。

  其次是行业分布,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存的51.2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中,归属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最多,有18.1万家,占比35.5%,其次是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有13.1万家,占比25.7%。

  最后是注册资本方面,公示注册资本的充电桩现存企业中,注册资本区间分布相对均衡,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企业最多,占比28.1%;注册资本在100万元-200万元的企业,占比22.4%。也就是说,我国充电桩行业相关注册企业中,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内的比例超过五成。

  天眼查专业版此前也有数据显示,2024年1-8月,我国现存充电桩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江苏和山东三地,充电桩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7.5万余家、4.9万余家、4.2万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超4成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近一年成立的相关企业占比26.44%。尤其,通过天眼风险和深度风险可以看出,涉及司法案件的充电桩相关企业有2.7万余家,占企业总数的4.30%。

  此外,爱企查相关数据则显示, 以成立年限一年、处于开业状态的充电桩相关企业为例,排名靠前的省份依次分别为广东、江苏、河南、山东、湖北以及浙江。 在城市层面,上海和深圳的充电桩企业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民生证券此前表示,经过多年政策鼓励,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逐步提升,不断优化的整车性能、成本经济性及快速迭代的上市新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充电基础设施作为其产业配套,预计2025年国内充电桩存量市场规模或超过3000亿元。

  当下,我国充电企业特征基本为民营企业、以能源/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为主业的国有企业,以及销售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企业。其中,自2014年我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充换电设施建设后,大量民营企业才开始集中入场。

  此外,充电桩运营商也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充电桩生产制造与充电网络投资运营一体化的企业,九游娱乐下载主要是使用重资产模式,专注自有资产运营,并与其他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包括星星充电和特来电等;其次是电网自建充电桩网络,包括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在大型车企集团自建充电网络的范畴内,部分车企的充电网络建设运营则会外包给资产型充电运营商与第三方充电服务商。最后则是充电网络第三方运营商,如云快充、小桔充电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提到:国内充电桩运营行业正面临着资金、场地、电网容量和数据资源等多重竞争压力。

  因此,无论是有着国有企业背景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或初创公司,都将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一方面,这些竞争会正向促使各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将导致部分中小型企业因资金链紧张、市场份额被挤压等难题,被迫“出局”。

  在充电站投建及运营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带来诸多隐忧。高价抢资源、盲目扎堆投建、低价引流导致无序竞争及亏损,进而导致服务质量欠佳。

  因此,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技术降本等多维度努力,或许才是更好的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不二之选。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充电桩行业在经过初期野蛮生长后,经过理性发展的阶段,也将完成高质量行进的新跨越。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那些具备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提供优质差异化服务,以及善于同行业伙伴共铸良好合作生态的充电桩生产企业能够脱颖而出,赢得更大的市场蛋糕。

  随着充电桩行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和技术壁垒的高筑,能深度参与行业的竞争者将会不断减少,充电桩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许会进一步提高。

  但行业加速洗牌之下,提质增效也是构建竞争力的破局之法。头部企业大概率能够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在技术研发、网络布局、客户服务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对于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小型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出局或被兼并收购。

  在充电行业,技术创业是核心驱动力,能够为企业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而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式实现的规模经济,也有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围绕做创新、扩规模、降成本等关键词,充电桩企业或许也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

  时至今日,充电速度与加油时间“划等号”仍是多数新能源从业者以及消费者关注的对比维度。

  而抛开两者的对比,聚焦充电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日趋成熟和壮大,与其相辅相成的充电行业势必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服务升级。

  彼时,一个极具安全化、高效化、智能化与便捷化的充电网络也将继续提供新质服务。